
古玉风采之“玉带钩”
作者;无相有道

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藏战国龙虎纹玉带钩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人历来有“束带矜庄”之说,古人将束带看作是一种修身标准乃至人生态度,而带钩是古人束带必不可少的专用工具,所以它不仅蕴含厚重的文化内涵,同时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风貌。
带钩,古时又称“钩”,是古人用来束带的钩挂用具,功能相当于现代的皮带扣。
在中国古代,带钩作为衣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实用功能之外还兼具装饰功能,因此制作往往十分精美,所用材质以金属、玉石较为常见。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战国鎏金嵌玉银带钩
玉带钩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浪渚文化遗址中,就已经出现了兼具实用和礼仪功能的玉带钩。
从目前已知的考古资料来看,良渚文化玉带钩最早于1972年在浙江桐乡金星村遗址发现,之后在上海青浦县福泉山、浙江余杭反山和瑶山等良渚文化遗址中,也都发掘出土有玉带钩。
良渚文化玉带钩虽然数量不多,但却非常重要,它们印证了远古时代中国玉器的卓越成就,是弥足珍贵的史前时期玉文化遗存。

浙江余杭瑶山出土良渚文化玉带钩
随着古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服饰习俗的演变,到了春秋战国,带钩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
关于这一时期带钩的使用,《左传》、《管子》等书中均有记载。其中儒家经典《左传》里更是绘声绘色地记述了管仲偷袭齐国公子小白,一箭射中小白带钩的故事。可见在春秋时期,带钩的使用已经较为普及。
同时,随着玉文化的不断发展,玉器的珍贵价值被进一步放大,此时象征社会财富和身份地位的玉带钩,亦成为诸侯贵族争相觊觎的贵重佩饰。

陕西宝鸡益门村出土春秋鸭首形玉带钩
值得注意的是,在春秋时期,由于玉带钩的形制处于尚未完全定型的阶段,因此虽然此时的玉带钩一般都有钩首,但不一定有钩钮,呈现出形态不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如陕西宝鸡益门村出土的玉带钩,虽然钩体有了繁复的纹饰,但却并不具备钩钮,有些玉带钩还明显体现出与史前玉钩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陕西宝鸡益门村出土春秋蛇首形玉带钩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带钩的大量普及使用,玉带钩的形制也终于确立。战国玉带钩从钩首、钩体到钩钮,一般都仿照铜带钩的样式。
战国早期玉带钩主要以小型为主,同时也新出现了曲棒形玉带钩,但是最多的是琵琶形。
战国早期玉带钩的类型多为素方体形和饰有勾云纹等几何形纹饰的琵琶形,钩体较小,长度在5~6厘米上下,很少有超过10厘米的。

曾侯乙墓出土战国早期鹅首玉带钩
上图即为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鹅首玉带钩,其形状浑圆粗短,凿制较为质朴,为战国早期玉带钩的标准器。
这一时期的玉带钩制作较为简练,钩首多数较短小,有素首、龙首、兽首、禽首等。有方形钮或圆形钮,钩身与钩钮等宽。

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藏战国龙首玉带钩
同时,战国早期有少数牌形玉带钩制作非常精致,并且采用透雕工艺,这样的带钩为当时社会贵族上层所拥有。
如山东曲阜鲁故城出土的牌形玉带钩,虽然钩体不大,但却采用了镂雕工艺,制作非常精致,应为当时诸侯王一级所拥有的名贵玉带钩。

山东曲阜鲁故城出土战国牌形玉带钩
带钩的兴盛时期出现在战国中晚期,这一时期带钩的出土数量明显增加。
全国各地的考古发掘均有这一时期带钩出土,其中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出土数量最多。同时南方各地也开始使用带钩,带钩逐渐发展至鼎盛期。
战国中期常见的玉带钩有水禽形和琵琶形,后者数量最多,其次还有曲棒形玉带钩以及新出现的长牌形玉带钩。
战国勾云纹龙首玉带钩
曲棒形玉带钩的钩体为比较均匀的棒形,一般都不太粗壮,呈明显的弓形弯曲,大都素体无纹。
钩纽的位置继续往钩体中部移动,多数位于距钩尾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钩体处,个别秦国带钩的钩纽位于钩体中部,这种现象无论在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早期,都不曾见到过。

战国时期束带佩带钩示意图
随着汉代玉器巅峰的到来,玉带钩进入制作和使用的鼎盛时期。汉代玉带钩在承袭战国玉带钩的工艺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与创新。
西汉时期玉带钩出土数量较多,形体变化多样,制作工艺更加精美。
除了一定数量带有明显战国风格的方体形和琵琶形素钩之外,还有一些战国及秦时的曲棒形钩以及相当多的异形钩,西汉玉带钩的钩体富于变化,雕饰也非常精美。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八节铁芯龙虎玉带钩
汉代玉带钩的钩首较之战国多数大且长,也以龙首和禽首为主。钩体装饰除阴刻几何纹饰,开始出现浅浮雕与透雕蟠螭和凤鸟等纹饰,同时龙首形状也渐从抽象发展为写实,此外,汉代玉带钩的钩钮逐渐向钩体中部移动。
例如广州南越王墓和河北满城汉墓,都发现多件精致的玉带钩,是汉玉带钩中的上品。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龙首玉带钩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龙虎同体玉带钩
东汉时期的玉带钩发现不多,曲棒形钩和琵琶形钩与西汉时期没有明显区别,但精致的玉带钩较少见到。
两汉时期玉带钩的分布地域比战国时已有明显扩大,除黄河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外,华北、西北和岭南地区也都有出土。
汉玉带钩特点鲜明,不仅用料讲究,而且数量较多,同时形态多变,最后纹饰也非常丰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汉代龙首玉带钩

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藏西汉龙首玉带钩

陕西长安建章宫出土西汉铁蕊多节玉带钩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是玉器发展的低谷期,也是玉带钩的衰落期。西晋时期带钩已不多见,东晋以后更少。
现代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发掘54座西晋墓,仅出土1件带钩,可见当时带钩已经完全没落。带钩正是这一时期被带扣全面取代,所以发现较少也在情理之中。

取代了传统代钩的蹀躞带使用示意图
自宋代开始玉带钩又开始重新出现,这主要是受宋人尚古之风的影响,是当时复古思潮的产物。
宋代玉带钩多发现在南方,北方地区较为少见。其中以浮雕螭纹玉带钩多见。
这种玉带钩往往以钩首为龙首,在钩腹上面先是浮雕继而发展为圆雕手法琢出螭龙形象,钩首的龙头与钩腹的螭龙相对而望,龙首大,螭体小,即常说的“苍龙教子”或“望子成龙”。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螭龙纹龙首玉带钩

宋代鹅首玉带钩
到了元明清三代,玉带钩的制作开始回升,出土和传世的数量较多,并且造型优美、技艺高超、玲珑奇巧、颇有神韵。
此时期玉带钩一般有花草、动物的浮雕和立雕,钩首多为龙头形,以龙螭纹相结合的带钩最为精美。

元代白玉螭龙纹带钩
元代玉带钩的钩首多为扁平状,长度增加,装饰减少,以线刻为饰,钩首与钩身夹角较大,钩钮增大,元代螭纹玉带钩形体基本为琵琶形;螭龙多为浮雕,趴在钩腹上,不作腾空状。
螭龙圆雕不多见,个别出现的高浮雕螭龙纹,螭龙造型多骨瘦且仰头,与明清螭龙有明显区别。

明代白玉螭龙纹带钩
明代玉带钩造型丰富多变,有板形、桥形、琵琶形、螳螂肚形、圆棒形等,以琵琶形带钩为主流,又以龙首钩、螭纹身以及小带钩最为常见。
明代龙首螭纹玉带钩浮雕、圆雕并用,龙首较前代宽短,龙颈较窄,钩身上的镂雕螭龙龙角由双变单,螭爪拳握,四腿关节处方折有力。

清代白玉螭龙纹带钩
清代虽然不再像前代有玉带制度,但玉带钩的制作并未停止。清代玉带钩细部的刻画更具匠心,琢工一丝不苟,极尽精致细巧之能事。
清代前期的玉带钩在工艺基础上选材用料讲究,制作抛光细腻;后期则制作略显粗糙,钩首变大,颈部粗壮,纹饰,地子不平。
清代玉带钩造型上继承明代风格,琵琶形带钩仍是主流形态,有些钩身雕鸟兽、虫鱼等图形。钩体上的纹饰大多具有吉祥含义,成为人们追思摹古、怀旧雅玩的精神产物。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玉带钩
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对玉带钩的把玩鉴赏蔚然成风,正是在这种文化诉求的推动下,玉带钩的收藏热潮从古代至今方兴未艾。
玉带钩虽小,但其承载的内涵却十分厚重,它和其他珍贵的古代玉器一样,是我们走进历史、感受曾经的重要文化载体!

良渚文化玉带钩

陕西凤翔南指挥村出土春秋鸟首形玉带钩
战国玉带钩

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藏战国龙首玉带钩

河北满城汉墓镂雕螭龙纹玉带钩

西汉龙首玉带钩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龙首玉带钩

元代白玉螭龙纹带钩

明代白玉嵌宝石龙首带钩

清代翡翠凤首带钩

带钩使用示意图

浅谈玉带钩的由来
带钩作为古人衣物中最常见的服饰,它的外表虽小,但作用十分强大。微不足道的它不仅救了齐桓公的命还成就齐桓公当上了汉武帝的龙榻上,让少女一夜之间变成了汉武帝后宫中六宫之主。
早在齐国国君齐僖公在位时,他的膝下就有许多儿子。其中的次子公子纠和三公子公子小白最为突出。此时齐国大乱,所有朝臣都开始讨论有谁即位,可奈何齐襄公膝下无子。这时公子小白收到朝中大臣的通风报信,便立刻启程回齐国即位。公子纠一边赶路一边吩咐管仲带领军队在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上埋伏小白,只要看到小白出现,就要将他杀害。带钩为他挡住那一箭,成为了后来的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齐桓公。
钩戈夫人从生下来双手就握成拳头状,一直无法伸开,汉武帝唤此女过来,见其双手果真紧握拳状,便伸手将钩戈夫人的手轻轻一掰了,竟然被分开了,更奇怪的是手掌心中还紧紧地握着一只小玉带钩。汉武帝见此状十分欢喜,因此赵婕妤被称为钩戈夫人。
《淮南子》中曾这样谈及带钩:“满堂之座,视钩各异,于环、带一也”其意思就就是:放眼看去,宾客满堂的腰间环带上,都露出奢华的钩饰,没有相同的。带钩作为古人腰间用来束缚衣物的挂钩。放到现在来说,就相当于腰带的纽扣了。古代男性腰间的LV腰带,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历史上玉龙钩的流行主要在两个时期:一是战国至汉代;二是元、明、清时期。
战国玉带钩
玉质带钩始于战国,它是人们用在腰带上起扣拢腰带的作用,故名带钩,带钩有以铜、铁、玉等多种材料制成,带钩古时又名“师比”。
元代玉龙钩
元代玉龙钩的特征龙首小而扁长,龙的双角雕刻的不太清晰。龙首的眉毛上扬,相向弯转呈勾云纹;眉额隆起,有重眉压眼之感;龙首的吻部用阴刻线条表现唇和上下的排牙;龙嘴侧横钻一对穿孔,以示空腔;龙无鬓而有发较粗,发有两撮、三撮之分,且有长有短,长者可披肩。龙钩的钩背上琢的皆系螭,有作伏地状的浮雕,也有螭身腾起其口含灵芝,方首单尾,但尾后部左右卷曲分离。螭身细呈弧形,曲线流畅,偎依贴附在大龙身上,用深雕技法。其龙首与螭之间的间距较大。元代龙钩的形较宽,似琵琶形,钩钮作成长方形环孔或琢成锤形钮,且贴近尾部。
明代早期玉龙钩的特征
龙首昂起,较宋时宽大,龙眼显然已从重眉中游离出来,眼球突起;螭的耳尖由元代下耸式转而向上方耸立;钩的躯体造型已从琵琶形转向螳螂形,钩体变薄,钩钮亦低,有的为花瓣形钩钮。
清代玉龙钩的特征
以乾隆为代表,选料讲究,玉质纯净,脂感较强,除了继承明代的传统以外,雕刻更细腻和丰满,可谓毫发不爽。唯其刀法生辣,出筋露骨,以手抚之其棱角和运刀的交接处有楞手之感。其一,龙首额部出现块状起凸,龙眼更突起谓之“虾米眼”;龙耳由猫耳形转为棒状形;龙腮上亦出现了表示力度的块状肌肉,鼻翼开阔,鼻尖突起,露出角状鼻孔,龙嘴开口比元明大而深,龙首较短不刻龙发。其二,螭的圆窝状耳向上隆起,额部出须,螭体圆浑,螭首上仰,螭身抬起而与钩背的连接点较多。龙首与螭之间的距离比之明代更窄(恰好搁住一支自来水钢笔)。其三,钩身厚薄均匀,线条形板块,钩钮薄而短。
清乾隆翡翠雕双螭龙钩
现代市面上有用白玉和翡翠及独山玉带钩,其工艺不难分辨。大部分也是元、明、清时期的仿品和衍生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