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一课
那天早晨bai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du先生骂zhi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dao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可怜的人!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忽然听见老师叫我的名字。轮到我背书了。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儿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
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
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最后一课》虽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却不正面描写战争,而是运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方法,选择了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小学里的一堂课,来表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和人民悲痛的情感。虽说巨大的非常的历史事件都是由普通的日常生活表现出来的,但这并不是说任何一个日常生活的场景都能表现出某个巨大的事件,正如不是每一朵花开都代表春天到来一样。都德所选择的正是集中表现了这一巨大事件的生活片断: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祖国的语言了,学生们从此要学异国统治者的语言了!作者把意义巨大的主题浓缩在一件日常生活的事件里,从而把一堂小学法语课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的高度,这就使得普法战争悲剧性的结果表现得异常鲜明,从而使得作品的主旨——普通人民的爱国情感和反抗侵略的意志不断地被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所理解所颂扬。
一旦日常生活的场景有了庄严的非常的意义,就会使每一个普通的细节都具有一种动人的力量。作者所要表现的严肃的民族感情是从一个孩童的精神世界出发,完成了他想着如何逃学到后悔没有好好学习自已民族:语言的情感的转变。普鲁士人在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后,推行德语教育,禁止在这两地教法语。然而可悲的是,孩子们以前由于不重视学习并未掌握好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大人们以前只知道让孩子们去干活挣钱,不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现在时间只有一天了,明天学校就要改教德语了,矛盾就这样尖锐地摆在了人们面前。面对这无力扭转乾坤的一堂课,法兰西人民该如何去面对,这就是这篇小说最摄人心魄的地方。在强烈的爱国心的驱使下,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气教完了最后一课,奥塞老头也捧着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发出颤抖的声音,教室里每个人都恨不得一口气学完所有的法兰西语言。最后当韩麦尔先生用尽全身力量写下“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法文)时,这两个字就不仅仅是写在黑板上,而是刻在了每一个法国人的心中。作者在无声地呐喊:法国人民,尤其是法国的孩子,只要牢牢记住你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就永远不会被征服。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
【艺术特色】
行文结构
《最后一课》的结构十分紧凑,作家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从纵向看,作品以一个孩子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串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了出来。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小弗郎士作为结构的中心线索,从他走出家门、跑向学校,到“最后一课”结束,情节的发展层次清晰、紧凑、井然有序,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也自然而生动地展示出来。作者把普鲁士侵略者颁布禁教法语令作为情节发展和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情况下,描写了小弗郎士、韩麦尔老师以及奥塞老人的爱国热情和他们的感人形象。爱国主义的主题,也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充分揭示,自然地流露出来。随着最后一课的结束,情节也发展到了高潮,并急转到了尾声,小说的主题进一步升华,每一个读者的心中也升起了激情——这样的
民族是不会灭亡的。
【叙述角度】
《最后一课》采取第一人称写法,用天真的儿童口吻来叙述事件的经过,通过小弗郎士的心灵来感知周围发生的一切。本来,“少年不识愁滋味”,尽管战火早已燃烧在法兰西的国土上,但天真的小弗郎士却仍然是无忧无虑的,因为他还没有切身感受到战争带给祖国的灾难。而现在,战争的恶果终于成为摆在他眼前的可怕的事实:他再也不能学习祖国的语言了。直到这时,他才猛然感觉到与祖国的语言分离是何等的悲哀,而这悲哀又是和亡国之痛揉合在一起、并通过韩麦尔先生等人的脉搏传导给他的。不言而喻,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幼小心灵的感受,极其鲜明地表现了祖国所蒙受的灾难以及处于灾难之际的法国人民的忧愤。同时,采取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读来也使人感到亲切。
【人物刻画】
《最后一课》在刻画人物上出色地运用了心理描写。作者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与心理活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来表现人物的整体形象寥寥几笔就使得人物跃然纸上。最典型的就是对小弗郎士的描写,把他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融为一体。如作品开头描写小弗郎士的心理“天气是那么暖和,那么晴朗!”“还有锯木场后面,里佩尔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进行操练,这一切都比分词规则更吸引我,但是我有力量控制住自己,迅速朝学校跑去。”这样就把景物描写与直接的心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小弗郎士那种因怕迟到而急于到学校去,却被路旁景物所吸引——既留恋又不敢停下来观赏玩耍的复杂心情。此外,作者描写人物,就像在口述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他并没有把人物描写得完美无缺尽善尽美。如韩麦尔先生,他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有不够尽责的地方,但是在民族命运面前,他身上却能激发起某种崇高的情操。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在少许几笔白描中勾勒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在短短的篇幅中表现出不同人物的典型形象。
【语言特色】
《最后一课》的语言也是一个很大的亮点,是高度精练的典范。作为短篇小说,它以短小的篇幅表现了重大的主题和题材,描写出了生动的人物形象,而所有这一切又是以平易的风格和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如作者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次出现这句话,用意都有不同,而意义却一次比一次深刻。又如作品并没有像当时一般的战争题材小说一样对外国侵略者进行直接的谴责,只是在少数几个地方写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以后不许再学法文的命令。言语虽少却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处处透露着战争的痕迹,这种沉默的无言的控诉使得对侵略者的揭露和谴责更为深刻有力。反之,他通过对小学师生和村里老百姓的悲伤和痛苦的具体描写,无尽地扩大了爱国主题。作者凭着得天独厚的敏感气质,通过精心的剪裁,记叙详略得当,并在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加入了真挚感人的爱国热情,以情动人,使主题开掘得很深,读者仿佛听得见都德一颗赤诚的爱国心在怦怦跳动。
【作品影响】
《最后一课》是阿尔丰斯·都德流传很广的一部短篇小说,曾被译成各种文字,选入许多国家的语文课本,为亿万个不同国籍的青年读者所传诵。
【作品评价】
原复旦大学教授蒋孔阳《读〈最后一课〉》:《最后一课》的好处,不仅在于它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感情,是深刻的、真挚的、动人的,而且也在于它的艺术结构和描写,是成功的、生动的。这篇作品的结构,可说是非常简朴而又紧凑的。作者没有任何多余的话,也没有任何空洞的议论,他只是用第一人称的手法,通过小弗郎士亲身的见闻和感受,来把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的性格,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但是极其生动地展开了出来。我们一打开书,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他把一切看得那么天真,甚至战争都没有惊动他。像这样的孩子,应当有幸福的生活。然而,忽然他却面临了亡国的悲痛!这该是多么残酷的事!作者就按照生活本身的铁的逻辑,以小弗郎士作为结构的中心,强烈地突出了爱国主义这一个主题思想。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韦苇《世界儿童文学史》:作者用谐趣、朴素、恬淡的语言描写了一所小学师生的最后一堂法文课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情状和心情,集中典型地表现了法兰西人民失去祖国的无限沉痛的感情和在异国统治下的精神痛苦。而这悲惨的事件又是通过一个无知顽童还带稚气的语言叙述出来的,这最后一课甚至也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剧烈的震动,并由懵懂而觉醒,这就更加强了小说撼人心魄的力量,同时读来又觉得非常亲切。
【作者简介】

阿尔丰斯·都德(1840—1897年),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生于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曾在小学里任监学。17岁到巴黎.开始文艺创作。1866年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简》成名.作者以故乡普罗旺斯的生活为题材,流露了深深的乡土之恋。之后,又发衷了自传性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时.他应征入伍.
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爱国主义的短篇。他一生共写了13部长篇小说、1个剧本和4个短篇小说集。长篇中较著名的除《小东西》外,还有讽刺资产
阶级庸人的《达拉斯贡的戴达伦》和揭露资产阶级生活的《小弟弗罗蒙与长兄黎斯雷》。
加载中,请稍候......